一起训练吧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

科技

一起训练吧2024年11月16日发布: 漫话围棋——历史积淀的围棋文化(一)

作者:冯汉元 |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点赞(91) | 阅读:(36)

【2024澳门六开彩结果查询表】

【新澳门资料大全正版资料4不像】

【香港最准最快的资料网站】
【4949澳门现场直播】
【二四六香港资料期期准】
【四肖八码期期准资料免费长期】
【澳门三肖三码期期准免费资料澳门】
【澳门天天开彩好正版挂牌】
【2024澳门精准正版资料大全】
【管家婆最准一码一肖100】

漫话围棋——历史积淀的围棋文化(一)

刘建国

中国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围棋发源于中国,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和与众不同的国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古老的围棋,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游戏,它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又充满了别具一格的魅力和神韵。如果站在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在广阔的华夏大地,围棋文物浩如烟海,围棋名胜遍布各地,关于围棋的传说和故事数不胜数。灿若星辰的围棋文化作品和丰富多彩的围棋活动与琴瑟书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和谐的传统文化水墨图。内涵丰富的棋文化,已然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可以说围棋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围棋文化的发展过程,可谓源远流长。在这里,我们不去全面地回顾围棋几千年的历史,而只是简要地漫谈一下围棋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主要内容,使喜欢围棋的朋友们对围棋的历史及其文化积淀有一个简明、概括的了解。

● 起源的传说

长期以来,人们只要谈起围棋的起源问题,就像谈到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文字的起源一样,一直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和广大围棋爱好者饶有兴致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众说纷纭、并且至今尚未定论的话题。

那么,历史悠久的围棋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又是什么人发明的呢?通过人们大量研究发现,关于围棋起源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这一点,早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典籍《世本·作篇》中,就有了“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的记载。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也有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的说法。而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中还有关于“尧教丹朱棋,以文桑为局,犀象为子”的具体描述。《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说是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意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除了世存古籍简短的文字记载,还有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

在上古五帝时期,尧帝在平息协和了各个部落之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逐渐呈现出了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就在这时,有一件事却让他很是忧虑不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尧帝有个儿子名字叫丹朱。这个小丹朱虽然是聪明可爱,但却非常调皮。他既不肯坐下来好好学习,又不肯听大人的话,到处招惹是非,喜欢搞恶作剧,还经常带着小伙伴们在深山野林里面玩一些十分危险的游戏。

怎样才能改变他的不良习惯呢?为了教育好儿子,尧帝冥思苦想、煞费苦心,终于在占卜祭祀中受到星象图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犀象游戏。尧帝先是在一整块桑木上刻画出横竖交叉的直线做成一个棋盘,然后再分别用犀牛角和象牙做成黑白两种颜色的圆棋子。这个游戏的玩法,就是对阵的双方轮流将黑白两色的棋子放在棋盘上面,就像围捕猎物一样互相围攻吃子,最终看谁围住的地盘大,谁就算赢了。可以说,世界上最早的一副围棋就在那一刻诞生了。

尧帝把这副棋赐给了丹朱,并亲自教给他棋的玩法。这个小丹朱果然被这一光彩夺目、玩法奇妙的犀象游戏给吸引住了。自从有了这副棋,他就开始动脑筋,整天琢磨玩这种游戏的技巧,再也不去外面惹是生非了。 几年过去了,丹朱不但棋下得好,而且还变得知书达理、尊老爱幼、十分懂得文明礼貌。尧帝教育儿子的目的终于达到了,自然是心中大悦。后来,丹朱又把这个游戏的玩法传授给了舜帝的儿子商均和他的好朋友后羿、大禹等人。围棋就这样一直从远古流传至今。

按照这个传说,说明在原始社会时,围棋就已经诞生了,只不过当时还只是雏形罢了。尽管这个传说的具体说法和细节还有各种不同的戏说版本,人们也只能是姑妄听之了。但是“尧造围棋”这一主题却是十分明确的,虽然无确凿的证据,根据围棋“天圆地方”、“阴阳平衡”、“棋子平等”的种种特点,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乐于接受的一种观点。

从今天世界通用的十九道棋盘的发展过程来看,古老的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夜里就突然创造出来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盘由小到大,棋子由少到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时间跨越了数千年,集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经验,经过逐渐改进和发展,才最终形成今天这种制式的。

另外,关于围棋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与我国古代的《河图》和《洛书》相关的一些说法。《河图》和《洛书》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以黑点和白点为基本要素而组合成的两幅神秘图案,可以说这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的记号文化中的最高代表作,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被尊为神物,甚至被誉为是“宇宙魔方”,其中的奥秘至今仍未完全揭开。如果说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围棋真是尧帝发明的,那他也许真的是受到了《河图》和《洛书》的启发吧!

当然,上面讲述的这些只不过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详细的文字记载和确凿的证据,因此不一定十分真实。那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陶器和棋具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围棋的发展过程确实是跨越了数千年,确实是集聚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而且相当漫长的演绎变化过程。在甘肃永昌县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上,就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图案的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画得很齐整,由于它的形状很像现在的围棋盘,考古学家们索性将其称为棋盘纹图案。在仰韶时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如下图所示的白衣彩陶钵

看到图中钵肩部的白底之上饰有多个单元的黑彩圆点和网格纹,你是不是就会联想到围棋呢?我们再来看下图所示的其他彩陶,上面也是绘有各种棋盘纹图案。

不容置疑的是,这些棋盘纹图案至少说明了在那个时期,围棋已经有了初具雏形的可能性。由于围棋起源的时间是如此的远古,而文字记载却又非常的稀缺,要想追溯其真正的的本源,难度自然是不小的。我们说,要完全通过考古的发现来确定,也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因为考古也只能够给出一定的旁证,并不能准确地确定其真正的来源。

通过近些年来的深入研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围棋的起源虽然传说是在尧舜时代,而围棋真正的完善成型很可能是在殷末周初时期。通过专家的多方考证,在距离当时殷国都城不远的太行之极与淇水之源的山西省晋城市凌川县境内的棋子山,作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于2007年被中国先秦史学会的专家确认为世界围棋文化的发源地。

棋子山,位于太行山南端,古时候又叫做箕子山,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这里竟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天然“棋石”的地方。在此山方圆数十里的山上遍布一种圆润光洁、黑白分明、形状非常酷似围棋子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石子不仅颜色相同于西汉班固《弈指》一书中关于早期围棋颜色“黄黑阴阳分也”的描述,外观也类于现代《围棋辞典》关于“棋石”属扁圆形,有一面或两面凸起的棋具基本规范。

传说,箕子山曾是殷商古人观测天象的地方,在商朝将要被周灭亡之时,商纣王帝辛的叔叔箕子胥余就曾经沿着淇水西上太行隐居在此,而周武王当年寻访箕子也曾经来到过这里。在《陵川县志》和《山西通志》中就有“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的记载,这里讲的山,就是棋子山。据说,在这一带的民间曾流行过一种叫作“占方”的古老棋类游戏。而这种古老的“占方”游戏即是围棋雏型,它具备了“天元”、“四时”、“九星”等后世围棋最基本的布局方位。

有大量的实物证明,这里正是传说中的围棋鼻祖、商代著名的巫学家及其“占卜”宗师,箕子当年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摆石布局、演绎围棋之地。在棋子山的岭西,就是古代称为“丹水” 的河的发源之地。传说“丹水”之名就是因尧帝之子丹朱而得。直到今天,在凌川县的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箕子和围棋的传说故事。近些年来,前往棋子山这个棋源圣地观光游览,寻根拜谒的围棋爱好者 与日俱增,当地也经常在此举办围棋比赛等各种纪念活动。下图即为围棋发源地棋子山。

当然,对于围棋发源地的探究还有学者在继续进行着,还有一些古老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着。仅“烂柯”的故事就有好几种版本呢!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这些美好的传说,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然如此,我们便可以放松心情,不必为这个起源的问题而绞尽脑汁了,知之其然即可而止了。至于更全面、准确、权威地考证围棋的起源问题,我们还是等待专家和来者去解决吧!

○ 最早的记载

历史是最注重证据的。自从有了文字以来,迄今发现的关于围棋的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在古代春秋时期的鲁国编年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中。据这部史料记载,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卫献公专横粗暴,得罪了王公大臣,被亚卿宁殖等人发动政变后,改主卫殇公为国君,卫献公逃到了齐国。

十二年之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了左相,他不听众人劝阻,总是想把一直图谋复位的卫献公再请回来。卫国的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批评道:“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在这段话里,大夫所说的“弈棋”就是指下围棋,而“弈者”显然就是下棋的人。虽然卫国大夫的这番话并不是专门谈论围棋的,只不过是针对这件事情,用围棋来打了个比喻而已。但是,按照常理来讲,用来打比喻的事物自然应该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既然能用围棋来比喻国政,就说明围棋活动对于当时卫国的宫廷士大夫们来说,一定不陌生,这当然更是为记录此事的鲁国史官所熟悉的。太叔文子在这里用了“举棋不定”这四个字,简洁生动、十分形象地比喻了宁喜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同时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围棋作为一种棋类游戏,在当时的社会中已经相当普及,下棋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了。

从那以后,这一句“举棋不定”便成为了人们经常引用的成语,和围棋一起流传至今。这个关于围棋的记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此外,同在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围棋的记载。他在《论语·阳货》中,就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记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好啊。可见,孔圣人在教导学生时,也是以棋喻理的。在《孟子》一书和其他经、史、子、集之中,也有许多关于围棋的记载。但是,令人比较遗憾的是,在这些众多古籍的记载中却没有涉及到关于棋艺本身的任何内容和细节。为什么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如此之少,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可能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着很大的关系。

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位围棋高手,是一位名叫弈秋的棋手。他也是在记载中最早从事围棋教育的人。据说,弈秋的棋艺非常高超,是位“通国之善弈者”,也就是当时各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围棋高手。明代冯元仲在《弈旦评》中就推崇他为围棋的“鼻祖”。

关于弈秋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之中。据此推测,他可能是与盂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可以肯定,春秋战国延续了五百年,像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绝对不会只有他一人。因为围棋对局至少要有两人参与,如果仅仅只是一个人突出,弈秋的名气和地位是不可能得到当时“棋界”认可的。这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有一些与弈秋棋艺水平相当的棋手的,只不过是弈秋技高他人一筹,脱颖而出罢了。关于弈秋姓名的说法,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里有这样的说明:“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当时弈秋收了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虽拜在门下,并不用功,老是想着天上要有鸟飞过来,想去打鸟,棋艺自然就比不过前者了。学棋要专心,下棋也是如此,即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天,弈秋正在与人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扬的曲调使弈秋听得走了神。突然,乐声停止了,那位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此时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当然,这不是弈秋不明棋理,而是他此刻的注意力并不在棋上。人们经常用到的“专心致志”这则成语,正是来源于与弈秋有关的这两个小故事。

弈秋课徒图 范曾作

● 棋具的演变

大家知道,围棋的棋具是由棋盘和棋子所组成的。棋盘上面有纵横各十九条等距离、相互垂直的平行线,构成了361个交叉点。为了便于划分棋盘上的位置,在棋盘的四个角部、四条边线及棋盘的正中央标有九个小圆点,被称为“星”。其中,棋盘中央的那颗星,称之为“天元”。古代围棋盘有石质、木质、瓷质、纸质、织锦等多种,而堪称极品的是用楸木、紫檀木和榧木等珍贵木材制作的木质棋盘。用楸木制成的棋盘面呈金黄色,纹理细腻生动,投子盘上能发出金石之响声,历代棋手都对其十分喜爱,情有独钟。明代的唐伯虎就有“日长来此消闲兴,一局楸枰对手敲” 的诗句。檀木棋盘上有蟹爪纹,不但艺术风格独特,还能散发出缕缕香气来,价值极高。而榧木棋盘则是纹理细密通直,色泽金黄,气味芳香棋子落盘之声清脆悦耳,同样被棋界奉为棋盘之上品。

围棋棋子分为黑、白两种颜色。用来制作棋子的材质通常有卵石、陶瓷、玻璃、玉石、贝壳、玛瑙等。在先秦至隋唐这一时期,用于制作围棋子的主要材料以石质为多,大多为扁圆形、呈两面鼓的形状,见下图所示。

1975年,在山东省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的一副围棋子,就是用黑白两色的鹅卵石磨制而成的,为两面凸起的扁圆形。黑白两色棋子共有289颗,这显然是当时十七道围棋所用的一副棋。自唐宋以后,陶瓷和玻璃逐渐成为了制作棋子的主流材质,形状也改为以两面平或上鼓下平的扁圆形为主了。下图所示为宋元时期印有花纹的瓷质围棋子。

如果按照价值而论,围棋子中的上品当然还是用玉石、贝壳、玛瑙等名贵材质制作的。棋子中十分普及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子。云子因产于我国云南而得名,历来为棋家所青睐。由于云子原产于明代的永昌府(现为云南保山市),所以古代称为“永子”。

相传,永子创始于唐代,而盛于明清时期,迄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可以确切考证的历史就在500年以上。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的记载。在历代文献中,关于围棋云子的溢美之词时常出现,《明一统志》中就有“永昌之棋甲天下”的说法。

云子的制作工艺精巧、质地细腻玉润、色泽晶莹柔和,坚而不脆,沉而不滑。白子有温润如玉,柔而不透,微有象牙之色的特点;而黑子则仰视若碧玉,俯视若点漆,落盘漆黑润泽,对光则呈现墨绿色。据《永昌府志》、《滇南杂志》等史籍记载,云子以玛瑙石、紫瑛石合研为粉,再加上红丹粉、硼砂等多种原料配合一起熔炼,然后再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云子与其它的棋子相比,在视觉、手感和落盘声音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时至今日,云子依然经常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上面简述了围棋的棋盘和棋子。那么,自从围棋诞生以来,对围棋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对围棋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围棋理论的提高,二是棋盘道数的改进,而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水平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增加棋盘的道数,而在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这就是千百年来棋具演变和围棋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主要体现。

1977年,在内蒙古敖汉旗的一座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一个边长为40厘米,纵横各有十三道直线的围棋盘。这是目前为止所见到的道数最少的棋盘了。1971年,在湖南湘阴一座唐代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青瓷围棋盘,边长55厘米,有纵横直线各十五道。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辽代出土的十三道棋盘,还是唐代出土的十五道棋盘,都不是当时通用的棋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十九道的棋盘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而这种十三道和十五道的棋盘,应该是在汉代以前,甚至是春秋战国以前所流行的。

如果是这样,那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唐辽时期呢?这或许是当时还有极少数人对弈所用,也有可能是主人心爱的“收藏品”吧。这种情况的存在,也说明了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和形式总是由小范围到大范围逐渐推广、逐步完善的,而任何一种老的形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全消失。因此,在当时社会上同时出现几种式样的棋盘,也是非常正常的。就拿现在来说,十三道的棋盘还常常用于儿童的围棋教学中。

1998年,在陕西省汉阳陵南阙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块略有残缺的陶质围棋盘。这块棋盘长度为28.5厘米、宽为17~19.7厘米、厚度3.6厘米。棋盘两面均为阴刻,有纵横线各十七道,线条不够直,从较完整的一角向内和向上的第四条线的相交处刻划两道斜的交叉线,用来表示棋盘上的星位,见下图所示。

据专家考证,这块西汉时期的棋盘并不是陪葬品,而是守护陵园的人为了自娱自乐,利用一块素面青砖经过工刻划制成的,可以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围棋盘了。它的出土为围棋的发展史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由此可推断,在西汉时期,围棋已经不仅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而且也普及到了中下层的平民之中。

1954年在河北省望都东汉墓出土的汉代石制围棋盘也是纵横各十七道,见下图所示。

魏人邯郸淳在其《艺经》中也有关于“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的记载。在围棋的发展过程中,十七道的棋盘还是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如果从西汉开始算起,期间经历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初期,已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了。然而,东汉时期的《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东汉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也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如果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只有十九道棋盘才能够形成的结论。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期,十九道的围棋盘就已经相当普及了。尽管如此,十七道的棋盘在隋、唐时期也还是有少数人仍然在使用。

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了一幅初唐时期的屏风彩色绢画“弈仕女图”。图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发束高髻、衣着丽、体态丰腴、举棋未定的贵妇人。她面对的就是一块十七道的棋盘,见下图所示。

1959年,在河南省安阳北郊发掘的隋代开皇十五年张盛墓中,出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瓷围棋盘,见图1-12 所示。这个棋盘呈正方形,高4厘米、边长仅为10×10厘米、重量为0.38公斤。盘面上刻有纵横直线各十九道。在棋盘的中央和四角分别刻有天元和角星,棋盘下方四侧有类似壶门的装饰,盘面及四侧均施以白釉。这块瓷质棋盘虽然只是一件很小的工艺品,但却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十九道棋盘,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1973年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村曾出土了一块唐代十九道的木质围棋盘。

迄今为止,关于围棋棋盘道数演变的具体历程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例如,十三道棋盘是否真的是丹朱发明的?是什么时间改为了十五道?又是何时发展成为了十七道?而十七道棋盘又是何时演变成十九道的?这些问题至今都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详细的记载和确凿的证据。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中载明当时的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这表明十九道棋盘在当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并逐渐取代了自古沿用的十七道棋盘。从考古出土的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棋盘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棋盘的发展过程来看,只能说明围棋制式的演变,绝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棋盘由小变大、棋子由少到多的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由于棋具的这种变化要被各个地区的广大棋手所认可,因此绝对没有在一时一地突然间就完成的可能性。

关于围棋棋盘的演变过程,现在人们普遍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十九道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前,普及于隋唐,而流传至今。十七道棋盘流行于秦汉甚至是战国时期,但在初唐时期尚未完全消失。而十五道棋盘应该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于十三道棋盘的历史就应该是更早了。围棋盘由纵横十三道到纵横十九道,棋子从169颗增加到361颗,这种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千百年的跨越,也集聚了无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可以说,这也是围棋发展史上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个飞跃性的变革。

作者:刘建国

【2024澳门天天出来】 【今晚最准一码100准】 【澳门码资料版本大全】 【二四六香港资料期期中准】 【新澳资料免费长期公开吗】 【澳门一肖一码一必中一肖精华区】 【新澳资料免费最新】 【澳门最准最快免费资料网站】

作者简介:kwan,资深科技记者,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报道。

最新评论

亚历山大·吉尔 2024-11-15 23:22

如果按照价值而论,围棋子中的上品当然还是用玉石、贝壳、玛瑙等名贵材质制作的。

IP:63.43.6.*

谢尔比·芬内尔 2024-11-15 20:21

作者:刘建国

IP:16.61.3.*

Eastwick 2024-11-15 21:19

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

IP:52.25.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