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客足球2024年11月15日发布: 【走近王叔和】传大医学家王叔和的生平与遗迹的考察并论述其脉学成就
作者:李隆基 |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点赞(90) | 阅读:(80)
【马会传真-澳门】 |
【全年资料免费大全】 |
【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 |
【新澳最新版资料心水】 |
【澳门六结果查询最新】 |
【香港好彩二四六免费资料大全澳门】 |
【香港最准100‰一肖中特】 |
【王中王中特网资料大全】 |
【澳门一码一肖100准确率的信息】 |
【7777788888精准新传】 |
(来源:健康麻城发布)
开栏语: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本公众号【走近王叔和】专栏继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传大医学家王叔和的生平与遗迹的考察并论述其脉学成就
王叔和是一千七百年前我国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他编撰《脉经》,并整理了张仲景的遗著《伤寒》《金匮》, 流传迄今,成为中医的经典著 作。并且他在总结及发展祖国医学中的脉学与辨证论治的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生平,不见于史传,仅知其里贯为高平,曾任太 医令,为此考查其生平和史迹及其脉学的成就。
一 、历史考证之一
(一)文献综述
1、叔和名熙。吴承仕《萄汉微言》述其师章炳麟之说:张仲景名机,见林亿所引《名医录》。而王叔和之名,则世所不知。余案《御览》七百二十引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肉类也)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 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千金方》二十六《食治篇》录《河东卫汛记》云 : "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讫于秋分,必须慎肥腻饼酥油之类,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有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此与高湛所引王叔和说,文义不同,辞 有详略 , 则知高平王熙即高平王叔和也 。叔和名熙 , 乃赖此一见耳。
按《医心方》卷二十九《合检禁篇》引“高平王熙叔和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者,当时或无灾患, 积久令人生疾 ”,与《御览》引《养生论》及《千金方》所引同,既说明 “王熙叔和 ”,则叔和名为王熙。
2、叔和为山阳高平人。高平王氏的历史人物叔和之生平,不见于史传, 而其里贯高平,考后汉太尉王龚,山阳高平人,子畅,官至司空,畅子谦 ,大将军何进长史。谦子粲,即仲宣也。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刘表以女妻凯,生业,业生宏及弼。宏字正宗,见《晋书·良吏传》,弼即辅嗣。粲二子被诛,后绝。《钟会传》注引《魏氏春秋》,谓文帝既诛二子,以业嗣粲,然魏注及引何所为《王弼传》,均不云弼为粲孙,即《晋书 ·王宏传》 亦不云魏侍中粲之孙或其从孙也,与《魏氏春秋》皆不合 , 未详其故,辅嗣亦无子,《晋书 ·文苑传》又有王沈字彦伯,史言其少有俊才 , 出于寒素,疑非仲宣疏族,又张湛《列子》注,谓其祖为王氏之甥舅始周 , 始周从兄正宗辅嗣 , 始周不知何名,汉晋之间,高平王氏之见于史传具是矣,叔和既籍高平,又与仲宣为同时人,疑是其群从子弟。
3、叔和与仲宣同时。王粲字仲宣,曾蔡于西京,至荆州而依刘表,尝遇仲景。王粲“ 世为豪族”,祖父王畅 “ 大将军梁商特辟举茂材,四迁尚书令” “ 征拜司隶校尉” ,以 “ 坐事免官” “ 嗣太尉陈蕃荐畅”“ 由是复为尚书 , 寻拜南阳太守”“ 同郡刘表 , 时年十七 , 从畅受学”,建宁元年四月(公元168年 )“ 迁司空”,八月“ 以灾异策罢”,明年(公元169年 )卒于家。
蔡邕“ 师事太傅胡广” “ 博学好辞章 、天文、术数、能画 、善鼓琴 , 尤工八分书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灵帝崩 , 司空董卓闻名而高辟之 ” “ 三日之间 , 周历三台”而“ 留拜侍中” 。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 ),“ 拜左中郎将”。蔡邕的老师和王粲的祖父王畅,几乎是有三十年的同僚之谊。初平元年,“ 献帝西迁 , 粲徙长安”拜见蔡,邕“ 闻粲在门”而“ 倒迎之”,粲时年仅十四岁,尚未成童,“ 年幼幼弱,容状短小 ”,学未成而不知名,蔡邕在很多宾客面前亲切而谦恭地接见了王粲,说“ 此王 ( 畅 )公孙也” ,并为粲 “ 品鉴人伦”,竭力高抬王粲而“品”之为“ 有异才 , 吾不如也”。还说“ 吾家书籍文章 , 尽当与之” 。但不久,董卓被王允等所杀,蔡以阿附被囚死狱中 ,李催、郭入攻西京,王允、黄琬等又被灭族,西京陷入混乱,王粲不得已,乃至荆州,依附他祖父的学生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来攻,未至。八月,表疽发背死。其后表子刘以荆州降,乃与王粲同归曹操。“ 魏容侍从”于曹操父子左右而陪着他们游猎、饮酒、赋诗作乐的人物之一。仲宣与刘表是世交,而叔和与仲宣是同族,当年举族同行,叔和随仲宣至荆州 ,后乃同归曹操。
4、叔和曾见仲景。《萄汉微言》:“张仲景王叔和事 , 最先见于皇甫谧 《甲乙经·序》, 谧作《释劝论》。 ”又云:“华佗存精于独识 , 仲景垂妙于定方。 ”《抱朴子·至理卷》亦云“文挚期以廖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此皆举仲景事最先者也。《御览》七百二十二引《何别传》: “同郡张仲景总角造,谓曰:‘ 君用思精,而韵不高, 后将为良医’。 卒如其言。先识独觉,言无虚发。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 : ‘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年三十,当眉落。 ’仲宣以为慢,遂不治也。后至三十 , 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 ”何见 《后汉书 · 党锢传》,与爽同辈,自为仲景先进,为南阳人,仲景与之同郡,与林亿所引《名医录》称仲景,正相契合,其遇王仲宣,在荆州,南阳亦荆州所部。余嘉锡案《甲乙经·序》云: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也,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 。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日而死,终如其言。 ”与《何别传》不同,当从《甲乙经》为是。仲宣以建安二十二年卒,年四十一,其见仲景时,年二十余,正是仲宣与其族兄凯入荆州依刘表之后,当是举族同行,使叔和果与仲宣同族,又与仲景弟子际汛交游,当可亲见仲景,章氏之言不诬也。“疑叔和亦尝至荆州依表, 因得受学于仲景,故撰次其书。 ”
5 、叔和与卫汛同时。《汉微言》: “其卫汛者,《御览》七百二十二引《张仲景方序》曰:‘卫汛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部 三逆厥经》 及《妇人胎脏经》《小儿颅囱方》三卷,皆行于世。 ’汛得引叔和语,则叔和与汛同时。 ”卫汛为张仲景弟子,年龄当然要比仲景年轻。仲景的生卒年月,约为公元153-202年。假定卫汛比仲景年轻二十岁,则其生年当为公元180年左右。再从“汛得引叔和语 ”一事来看,不但两人为同时人,很可能是相见过的,因为卫汛引叔和的话,固然由于重视叔和“ 洞识摄生之道” 。另外,如果叔和比卫汛还年轻的话,恐怕也不易引起那样重视来。
6、叔和年长于皇甫谧。《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 ”叔和与士安同时,晋初已老,疑其见仲景也。皇甫谧以晋太康三年卒,年六十八,则当于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其《甲乙经·序》云:“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则其书撰于魏末,而称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是叔和之官太医令,当在魏时,其年或较长于谧。按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到公元256年(魏甘露元年),已经四十二岁,而王叔和在此以前已为太医令,并已撰次仲景遗论,声闻于世,故依此看来,叔和当比皇甫谧要年长。
二、 历史考证之二
1、生卒。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叔和的生卒年月,今从山阳高平王氏史传记载,结合当时有关的史事来考查 , 列表于后 :
公元153年汉永兴元年,张仲景在世
176年熹平五年,王粲生
180年光和三年,卫汛生
190年初平元年,王粲到长安拜见蔡, 时年14岁
194年兴平元年,王粲至荆依刘表,时年18岁
197年建安二年,张仲景见王粲,劝服五石汤
208年建安十三年,刘表八月疽发背卒,刘表子刘踪,以荆州降,乃与王粲 、王叔和同归曹操
213年建安十八年,魏国既建,王粲拜为侍中,王叔和当在此时后任魏太医令
215年建安二十年,皇甫谧生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王粲卒
220年魏黄初元年,汉丞相曹操卒 , 十月 , 魏王曹丕篡国 , 废献帝为山阳公
220-240年黄初元年至正始元年,王叔和当在此时编次仲景遗论
256-259 年甘露元年,甘露四年,皇甫谧病“ 风痹”
260-264年景元元年至咸熙元年,皇甫谧撰《甲乙经》
265年,晋泰始元年,司马炎即帝位,废魏主,魏亡
265-291年泰始元年 至元康元年,程据为晋太医令
283年太康三年皇甫谧卒,年68岁
据上所述,初步认为叔和与王粲、卫汛为同时人,可能比卫汛稍为年长,比皇甫谧要年长些,而且应该是皇甫谧的前辈,又见到仲景,因此初步考定叔和的生卒,当为公元180到270年间 。
2、籍贯。历来史学家都以王叔和为山西高平人,这是错的,他是山阳高平人。山阳高平,在今山东充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山阳郡,故景帝十六年(公元前141年 )别为山阳国,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别为郡县二十三属充州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山阳郡境内,包括十城即昌邑、东、巨野、高平、湖陆、南平阳、方与、瑕邱、金乡、防东 ,以上均属充州。又据洪亮《补三国疆域志》 山阳郡、汉置、魏领县七, 高平是其中之一 ,可见汉魏时之高平,即山东山阳高平。
在山西晋城县东北之高平 , 汉时名为氏县 , 北魏改氏于县置长 平郡 , 至北齐始改名高平 , 清属山西泽州府 , 所以现在的山西高平县 , 在汉魏时代 , 还没有名为高平 , 至北齐时始名高平, 直到现在 。所以王 叔和是山东山阳高平人。
3、任魏太医令。《甲乙经·序》: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 百日方治。 ”皇甫谧所说的近世 ,是指什么年代?据《诸病源候论》寒食散引皇甫谧解散说“谓曹魏尚书何晏为‘ 近世尚 书何晏’ ”,由此可见皇甫谧之所谓近世,是指曹魏而言,故其说近世太医令王叔和与近世尚书何晏,都是指曹魏而言。
皇甫谧在《甲乙经》序文中述及叔和事迹在前 ,提到自己“病风”在后, 而述及风病的年代,又指明在甘露中,故叔和任太医令的年代是在“甘露”以前。但 “甘露”这一年号,在三国时期,却出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56至260年,魏高贵乡公 ( 曹髦 )用之;第二次是公元265年吴归命侯 ( 孙皓 )用之。多数学者认为《甲乙经》序中的 “甘露”是指前者而言,而清孙鼎宜却认为指后者而言。《晋书·皇甫谧传》说: “皇甫谧 ......后得风痹病 , 犹手不释卷 , 或劝谧修名广交 , 谧作《玄守 论》 以答之。 ”在《玄守论》中,皇甫谧已提到患“风痹病 ”。其后上疏武帝,也提到 “久婴笃疾 , 躯半不遂,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 于今七年 ”等语 。可见皇甫谧患风痹病是在魏甘露年间 ( 公元256-260年 ),同时他在《释劝论》中已涉及医术,故可推断《甲乙经》一书,当撰集于公元260至264年 ( 魏景元年间 ),那么《甲乙经》序中的“甘露中 ”, 必然是指魏代的年号而言。
《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引《晋书》说: “程据为太医令,武帝初受魏禅,改元为太始,而据贡维头裘 ......”自曹魏之末至西晋永康元年,太医令是程据,故晋代第一任太医令不是王叔和,而是程据,因其为贾后合巴豆杏仁丸,害太子,于公元291年(晋元康元年 )被“ 就戮”的。如果叔和第二任,就得等程据死后,那时皇甫谧早已去世八九年了,因此可以肯定叔和不是晋太医令。且《晋书 · 百官志》,只有“太医令史,属宗正 ”,并无太医令丞,汉则有太医令丞,郭玉即是太医令丞。杜佑《通典》 “魏承汉制 ”,故曹魏是有太医令丞的。而晋代第一任 太医令程据是魏禅而言的。
余嘉锡氏根据《甲乙经》序文,认为其书撰于魏末,而称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是叔和之官太医令,当在魏时。余氏又据高平王氏之见于史传记载, 认为 “叔和既籍高平,又与仲宣为同时人,疑是其群从子弟 ”。仲宣至荆州依他祖父的学生刘表, “当是举族同行,使叔和果与仲宣同族 ”, “仲宣之与表,为通家子弟,故举族与之 ”, “疑叔和亦尝至荆州,因得受学于仲景 ,故撰次其书,其后刘以荆州降,乃与仲宣同归曹操 , 遂仕于魏,为其太医令。此虽无明文可考,然可以意想而得之 ”。照此情况看来,王粲在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 年 )投归曹操,被 “辟为丞相 , 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 年 )“魏国既建 ”王粲拜为侍中,从这时候起,王叔和担任魏太医令的官职。
《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按熙宁林亿等校定《脉经》进呈子云 “叔和西晋高平人 ”。清代孙鼎宜认为 “世通以叔和为晋人,盖习读亿 书故也 ”。孙氏指出了一般认为叔和是 “晋人 ”的原因,是受林亿校定《脉经》的影响。在林亿之后,提出叔和为 “晋人 ”的,有《郡斋读书志》卷二: “《脉经》十卷,右晋王叔和撰。 ”又《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子·医家》: “王叔和《脉经》十卷,晃氏曰晋王叔和撰。按唐甘伯宗《名医传》叔和西晋高平人,性度沉静。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其书纂岐伯、华佗等论脉要诀所成 ......凡九十七篇,皇朝林亿等校正。 ”由上记载看来,林亿等《校定脉经序》说叔和为 “晋太医令 ”,可能是根据《名医传》中的 “西晋” 二字和《甲乙经·序》中的 “近代太医令 ”之说推想而来的,这样就把王叔和说成 “晋太医令 ”,但与事实不符。
4、编次仲景遗论。仲景以毕生精力撰著《伤寒论》,到完成的时候,可能已接近晚年,由于当时纸张和抄写条件的限制,或者还未广为流传开来 。他有两个学生,一是卫汛,一是杜度,医术都很精深,然皆未曾为师编著遗论,而由王叔和一人任之。据《甲乙经·序》叔和编次仲景遗论, 是在担任太医令之后,而在甘露年号之前。当时叔和做了魏国的太医令, 以其政治地位的优越,又曾见过仲景,与仲景相隔时间不长,自易搜集他的遗论,加以校订编次和整理补充,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不仅对当时人民健康有巨大贡献,就是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和发展。
5、晚年流寓湖北新洲。在东汉末年的混战年代中,建立了魏、蜀、吴三国,自曹操取荆州之后,王粲归操,此后即侍曹操父子左右。建安二十一年冬,王粲 “从操征吴 ”,次年春 “道病卒 ”,可见曹操带后南下征吴,王粲也随军同行。当时大军所过的地方,人民流离失所,疫疾流行,而且流行得很厉害。如建安二十二年,正值 “是岁大疫 ”,这次疾疫,连曹丕自己也感到非常恐惧。在他当年给王朗的信里说: “防病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可见这次疾疫是相当严重的。曹丕与吴质书里也说: “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 、陈、应 、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耶? ”不难想见,当时大兵大疫,接踵而来,统治者出征,必然命令供奉于内廷之医师太医令,随军侍于左右,因此联想到当时王叔和随仲宣同归曹操之后仕于魏,为太医令,可能也随军南下征吴,过长江中游一带,深深感到当时战后的北方,遭受严重的瘟疫和饥荒,人民离乡背井,扶老携幼,游食四方,因之叔和不再作重返故乡之想,而在编次仲景遗论之后,就此流寓于湖北之新洲。
叔和晚年定居于新洲县,死后也葬于新洲。1961年6月,函请新洲县委卫生科调查,据悉其坟址名老爷山,位于新洲县边缘(在该县徐古区六合公社,土改时划归麻城县之白果公社)。后人称为药王坟,建有药王庙,附近一个子,称为药王冲,摄得照片多张。
三 、史迹调查
1、基葬。《麻城县志》 前编卷十五 : “名医王叔和墓在县南三十里之青龙区,后人钦慕,名其地为药王冲。 ”现场调查报告:墓前的建筑物已被拆毁,规模表面呈现不大,式样古老坚固,相传由皇家主持,厚礼安葬,分为前后两层。棺是铁链吊起的,里面还有殉葬的东西。墓前原有两块石碑 ,现在一块已破碎,另一次下落不明。现在墓的本身还剩有两个洞存在, 洞深约七、八尺,高约四、五尺,洞底的石板平铺,周围的砖砌围墙 ,仍未损坏。
2、药王庙。原有两栋,前栋1958年拆毁,后栋做了农场住宅。据徐古区六合公社史家岗调查所得,据说: “这庙原名显灵寺,是老农史宏魁的四世祖伯通公与王政公(即王氏族谱的世祖子林公 )合建的,后来改为药王庙。 ”其修建年代在元代以前。药王庙碑石,曾搜寻到半截的一块,记载建庙捐献户的姓名、金额、时代 ( 清光绪年间 )。另一块重修的药王庙碑记是从谱牒上抄录的 (清道光十三年 ),也不过着重叙述药王庙为史王二姓合修的财产所有权而已。
3、宗祠宗谱。新洲县徐古区六合公社的王氏宗祠,藏有王氏族谱,该谱编于道光二年,王氏族长王士毅外甥蔡古松氏 (进士 )为主编,与该族通文字者十余人编辑而成。初编完成后,只有写本,经五十余年,至光绪四年,始行刻印,于1917年续修,1943年第三次修订。大仁按 : 查阅新洲王氏族谱所载,元明下之事颇详,元明以上之事,去古较远,证据似嫌不足,斯谱能否称为信谱,有待进一步研究。
4、塑像。新中国成立前在药王庙中住过十多年的老人王铭州谈 : “上殿供奉的是药王王叔和的塑像,悬挂有三十多块横匾,其中最大的两块,一块文曰‘ 保合太和’,一块文曰 ‘妙手回春 ’。这些匾,现在毁了,下边是娘娘殿 …… ”从药王庙碑文中 “偏置诸神而以药王配之 ”。可见就是王叔和的塑像无疑。
以上都是王氏在新洲县墓地的史迹。大仁按 :北京西药王庙(明万历三年建,及一九四四年重修),北京先医庙,河北涿县药王庙,杭州药王庙, 广州市越秀山麓神农庙(药王庙),均有王叔和塑像。
5、制药石室和石碾。在山西高平县的遗迹,据《高平县志》卷五 “古迹 ”: “王叔和药碾在王寺村 , 今土窑石碾俱存。 ”按山西高平县史迹,疑为后人附会而设立的。
6、画像。王叔和画像,在清乾隆刊《药性赋》和日本《医仙图演》等书中,均有记载。近人所绘者,有宋大仁和蒋兆和的绘像。宋大仁的王叔和画像,见其《伟大医药学画像》第一辑。1962年秋,宋大仁又据新洲县药王庙中王叔和塑像,结合其性格、品德、官职等记载,加以考证,重为王叔和造像,比以往的画像为佳。
7、著作。《脉经》版本:①宋 · 熙宁刊本 (林亿等校注《脉经》序 , 见于序跋条下)。②宋 · 绍圣刊本。③宋 · 广西漕司本 (陈孔硕重刻《脉 经》序 , 见于序跋条下)。④宋 · 何大任本。按 : 宋刊《脉经》,今可考者,上述四种而已,宋时尚有别本,惜年月既久,无可考证。 (宋以下 版本略)
结束语
本文在古今文献中,关于伟大医学家王叔和的记载,行了详细而广泛的考证,并加以整理。
1、叔和名熙,世所不知。从《御览》引《养生论》及《千金·食治》《医心方》中考出 。
2、叔和为高平人,经查汉晋之间高平王氏之见于史传者,叔和与仲宣同族,得随仲宣同至荆州,因而获见仲景,而仲景之弟子卫汛著书,引叔和语,则叔和与卫汛同时,年稍长于泛。以甫谧在公元256年时已42岁,而叔和在此以前已为太医令,并以撰次仲景遗论声闻于世,故叔和当比皇甫谧年长。
3、根据上述所知的史传文献 , 结合当时有关的史事记载 , 从而考 查出叔和的生卒年代。
4、叔和里贯为高平,然有山阳高平与山西高平之别。历来史学家都误认叔和为山西高平人,今据《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以及洪亮《补三国疆域志》等书记载,考正叔和为山阳高平人,在今山东充州。
5、自宋代林亿《校定脉经序》,说叔和为“晋太医令 ”,因而后医家都说叔和为西晋太医令,一直到现在,仍然以讹传讹,其实西晋第一任太医令不是王叔和,而是程据,今举历史事实,正确阐述叔和之官太医令,当在曹魏时代,是魏太医令,而不是晋太医令,特别作了详细的论证。
6、叔和做了魏国的太医令后,利用其优越的政治地位,整理张仲景的遗著。并编撰《脉经》,晚年定居于新洲县,死后也葬于新洲。1961年时曾对叔和的墓葬、药王庙、宗祠、宗谱、塑像古迹的进行了调查。
结论 : 王叔和所撰《脉经》是一部总结性的古代脉学名著,卷首列 “脉形指下秘诀 ”,说明诊脉的部位和二十四种脉象的辨认方法,这些脉象基本上包括了所有气血循环生理等现象,其中很多地方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叔和整理古代脉学使脉书系统化和专门化,在祖国医学诊断学方面放一异彩。并且后来还对中世纪外国最进步的阿拉伯医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所著《医典》第二编中谈到脉学方面,大多数采自 中国资料。这是中国医学对世界上作出了伟大贡献,与王叔和的功绩分不开的!
END
作 者:宋大仁 徐春霖
编 辑:李 桦
编 审:程 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澳门正版资料免费大全精准】 | 【澳门一肖一码100%精准王中王蓝月亮】 | 【一码一肖100准确使用方法】 | 【香港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024年免费】 | 【澳门一码一肖100%精准】 | 【资料大全正版资料免费】 | 【新澳门六开彩结果2024年】 | 【新澳最新开门奖历史记录】 |
推荐文章
西甲:皇马VS奥萨苏纳
4分钟前: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
越是冬天,越要去泸沽湖
7分钟前:初平元年,“ 献帝西迁 , 粲徙长安”拜见蔡,邕“ 闻粲在门”而“ 倒迎之”,粲时年仅十四岁,尚未成童,“ 年幼幼弱,容状短小 ”,学未成而不知名,蔡邕在很多宾客面前亲切而谦恭地接见了王粲,说“ 此王 ( 畅 )公孙也” ,并为粲 “ 品鉴人伦”,竭力高抬王粲而“品”之为“ 有异才 , 吾不如也”。...
芯片技术落后3年?华为Pura70拆解震惊日媒:国产率高达90%!
6分钟前:杜佑《通典》 “魏承汉制 ”,故曹魏是有太医令丞的。...
最新评论
许真真 2024-11-14 17:16
在他当年给王朗的信里说: “防病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IP:48.78.1.*
李德载 2024-11-14 17:14
”不难想见,当时大兵大疫,接踵而来,统治者出征,必然命令供奉于内廷之医师太医令,随军侍于左右,因此联想到当时王叔和随仲宣同归曹操之后仕于魏,为太医令,可能也随军南下征吴,过长江中游一带,深深感到当时战后的北方,遭受严重的瘟疫和饥荒,人民离乡背井,扶老携幼,游食四方,因之叔和不再作重返故乡之想,而在编次仲景遗论之后,就此流寓于湖北之新洲。
IP:49.30.2.*
劳拉·爱伦 2024-11-14 18:17
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IP:71.44.4.*